为帮助2025级新生快速适配计算机专业“重实践、强逻辑”的学习特点,厘清学业规范边界、激活技术探索热情,湖北恩施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于 9月10日在高德电影院专属放映厅,举办“新生学业制度宣讲 + 学科竞赛导航” 专题活动。不同于传统教室宣讲,本次活动依托影院沉浸式环境,以“政策解读 + 代码案例 + 赛事实物展” 的创新形式,为新生送上一堂兼具实用性与感染力的入学启蒙课。
学业规范领航:以制度筑底,明晰计算机专业学习“坐标系”

当日14:00-15:30,“学业管理制度解读”专场率先开启。主讲教师谭琼应围绕“计算机专业学业逻辑”,打破“泛化政策解读”模式,将制度条款与编程学习、项目实践等专业场景深度绑定,让抽象规则变得可感知、可落地。
她系统梳理了重修、补修、免修的“时间窗口”,针对《湖北恩施学院学业预警实施方案》,她结合计算机系过往案例,明确“连续两门专业核心课不及格触发黄色预警”“累计四门课程不及格启动红色预警” 的具体标准,并强调:“预警不仅关联评优,更会影响你们参与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’等实践项目的资格,这对计算机专业以项目练能力至关重要。”
在《湖北恩施学院学分认定与转换实施方案(试行)》解读中,她特别聚焦计算机专业专属路径:“通过‘蓝桥杯’省级以上赛事,可兑换《算法分析与设计》选修课学分;参与‘校园智慧系统开发’等科研项目,能抵扣《软件工程》实践学分。” 她还披露了 “家校协同” 的具体机制:“一旦触发预警,班主任会联合专业导师,为学生定制每日1小时编程打卡、Python基础一对一辅导等个性化方案,并同步向家长推送学习进度报告,让家校形成育人合力。” 谈及学习态度,她以“代码编译”作喻:“就像写代码不能少分号,大学学习也不能缺严谨,希望同学们把父母的每一分学费,都转化为扎实的编程能力。”
竞赛赋能扬帆:以赛事破局,点燃计算机技术探索“新引擎”
15:40-17:00,学科竞赛引导专场切换“沉浸式模式”—— 影院大屏循环播放往届学生竞赛花絮,讲台两侧陈列“蓝桥杯”获奖代码集、RoboMaster 机器人零部件拆解模型,让新生直观感受赛事魅力。计算机系教师团队以技术成长导师身份,围绕编程能力进阶、工程实践落地两大核心,拆解赛事价值与备赛路径。

“蓝桥杯是计算机专业的入门通行证,从斐波那契数列求解到迷宫路径规划,每道题都是对基础算法的实战检验!” 胡朝义老师结合自身指导经验,给出阶梯式备赛计划:大一主攻基础编程组,练熟循环、数组等语法;大二冲击算法提高组,深入动态规划、图论;大三组队挑战软件设计组,完成从写代码到做项目的跨越。” 他还现场展示了 2024 级学生的备赛日志,证明循序渐进才是竞赛通关的关键。

谭新佳老师则聚焦“睿抗机器人挑战赛(RoboMaster)”“码蹄杯编程大赛”,用逆袭案例打破新生零基础不敢参赛的顾虑:“2023 级有位同学刚入学时,连Hello World都要调试半小时,但加入备赛组后,跟着学长学单片机编程、练机器人组装,半年后就随队拿下 RoboMaster 区域赛最佳工程实践奖。” 他特别强调竞赛对计算机专业的独特价值:“企业校招时,蓝桥杯省级奖项能让简历通过率提升40%;考研复试中,RoboMaster 赛事经历会成为导师优先选择的加分项。”
活动尾声,教师团队还组织新生编程互助小组组建环节,现场有40余名新生自愿结对,约定每周共同完成 1 个编程小项目;同时开放 竞赛备赛云资料库,包含历年真题、算法讲解视频等资源,让新生的探索热情有了落地路径。
此次活动是计算机系立足专业特色落实“立德树人” 的创新尝试。与传统院系宣讲不同,其通过“专业场景化制度解读”“沉浸式赛事体验”“可落地的互助计划”,既帮助新生厘清了“计算机专业怎么学、学业风险怎么避”的核心问题,更点燃了他们对算法优化、机器人开发、软件设计的探索欲。后续,计算机系还将开设“编程入门先导课”“竞赛备赛工坊”,持续为新生搭建“制度护航、竞赛赋能” 的成长平台,助力培养“善编码、能开发、懂创新”的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人才。